拍品信息
 備注
 設(shè)色紙本 立軸 題識:瀉玉水淙淙,云深矗一峰。寒梅齊吐馥,修竹自成叢。來問田家徑,歸鳴山寺鐘。還期三友并,它日訪長松。靈峰尋梅。蛻園先生郢正,己丑賓虹,年八十又六。
鈐?。狐S賓虹印 說明:上款人“蛻園”應(yīng)為瞿蛻園(1894-1973),名宣穎,字兌之,以字行,號銖庵,自稱銖庵居士,晚號蛻園,湖南長沙人,現(xiàn)代文史大家、書畫家。黃氏客居京華之際,瞿蛻園與之多有往還。黃賓虹為其故宅作《后雙海棠閣圖》,多位名流題詠。瞿蛻園還以文言撰述《賓虹論畫》一篇,精要輯錄黃氏畫學理論。
展覽:“渾厚華滋—紀念黃賓虹誕辰160周年特展”,嘉禾藝術(shù)中心,2025年4月29日-7月27日,上海。
此幅《梅竹雙清》以疏朗清逸的構(gòu)圖與蒼潤相生的筆墨,展現(xiàn)了黃賓虹晚年花鳥畫“剛健婀娜”的獨特境界。畫面中,寒梅獨立而出,以老辣沉雄的線條以“留”筆法徐徐推進,墨色枯潤交織,枝頭梅花含苞欲放,以淺粉點染裝飾,似凝寒香于紙端;竹叢則以焦墨立骨,濃淡墨色錯落交織,竹葉如劍戟般挺勁,既顯金石之氣,又蘊文人雅韻。梅枝的勾勒以“平、圓、留、重”四法為主,尤以“留”筆凸顯枝干的頓挫節(jié)奏,墨色則通過多種墨法層層疊加,于粗獷中見細膩。竹葉的描繪更見墨法精微:濕墨立骨如鐵線銀鉤,淡墨破水暈染出竹影婆娑,既照應(yīng)趙孟俯“寫竹八法通”的筆意,又以現(xiàn)代性的墨色解構(gòu)了傳統(tǒng)程序。
在文化意蘊上,黃賓虹將梅竹雙清的主題升華為對文人風骨的隱喻。梅花以“疏影橫斜”之姿展現(xiàn)孤傲,竹叢以“虛懷勁節(jié)”之態(tài)象征堅韌,二者通過書法性用筆與抽象化構(gòu)圖融為一體,暗合其“書畫同源”的藝術(shù)觀。正如他在《古畫微》中所言:“書畫同源,貴在筆法,士夫隸體,有殊庸工”,此作摒棄匠氣,以金石筆法入畫,使梅竹超越物象之形,成為高潔人格的象征。而題跋中“還期三友并”的期許,更將松、竹、梅“歲寒三友”的傳統(tǒng)母題納入時空對話,以“訪長松”的未竟之筆。
題畫詩在黃賓虹相關(guān)詩集中均有著錄,《黃賓虹文集》將其題為“寫梅竹分贈友人”,合理推測此幅贈其一友人瞿蛻園。另幅為東中文彥舒國華所藏,尚未現(xiàn)世,在舒國華主編的《浙贛路訊》一刊中尚有留影,兩幅作品皆以梅竹為題材,雖構(gòu)圖各具匠心而不落窠臼,生動傳神地展現(xiàn)出梅竹之韻致。
此畫創(chuàng)作于1949年,彼時他蟄居杭州,將早年游歷山水的渾厚氣象凝練為花鳥畫的簡逸之境,正如潘天壽所評“風致妍雅,有水流花放之妙”。黃賓虹多作梅竹題材,畫面中梅竹的“清健”與“風雅”,既是對“鉤花點葉”與“沒骨法”的融合,亦是對動蕩時局的無聲回應(yīng)——以筆墨構(gòu)筑一方超脫塵俗的精神凈土,在“繁英秀萼”間寄托對文化命脈的堅守。這種“含剛健于婀娜”的美學追求,正是黃賓虹花鳥畫超越時代、直指人心的核心價值。 87×32cm?約2.5平尺
鈐?。狐S賓虹印 說明:上款人“蛻園”應(yīng)為瞿蛻園(1894-1973),名宣穎,字兌之,以字行,號銖庵,自稱銖庵居士,晚號蛻園,湖南長沙人,現(xiàn)代文史大家、書畫家。黃氏客居京華之際,瞿蛻園與之多有往還。黃賓虹為其故宅作《后雙海棠閣圖》,多位名流題詠。瞿蛻園還以文言撰述《賓虹論畫》一篇,精要輯錄黃氏畫學理論。
展覽:“渾厚華滋—紀念黃賓虹誕辰160周年特展”,嘉禾藝術(shù)中心,2025年4月29日-7月27日,上海。
此幅《梅竹雙清》以疏朗清逸的構(gòu)圖與蒼潤相生的筆墨,展現(xiàn)了黃賓虹晚年花鳥畫“剛健婀娜”的獨特境界。畫面中,寒梅獨立而出,以老辣沉雄的線條以“留”筆法徐徐推進,墨色枯潤交織,枝頭梅花含苞欲放,以淺粉點染裝飾,似凝寒香于紙端;竹叢則以焦墨立骨,濃淡墨色錯落交織,竹葉如劍戟般挺勁,既顯金石之氣,又蘊文人雅韻。梅枝的勾勒以“平、圓、留、重”四法為主,尤以“留”筆凸顯枝干的頓挫節(jié)奏,墨色則通過多種墨法層層疊加,于粗獷中見細膩。竹葉的描繪更見墨法精微:濕墨立骨如鐵線銀鉤,淡墨破水暈染出竹影婆娑,既照應(yīng)趙孟俯“寫竹八法通”的筆意,又以現(xiàn)代性的墨色解構(gòu)了傳統(tǒng)程序。
在文化意蘊上,黃賓虹將梅竹雙清的主題升華為對文人風骨的隱喻。梅花以“疏影橫斜”之姿展現(xiàn)孤傲,竹叢以“虛懷勁節(jié)”之態(tài)象征堅韌,二者通過書法性用筆與抽象化構(gòu)圖融為一體,暗合其“書畫同源”的藝術(shù)觀。正如他在《古畫微》中所言:“書畫同源,貴在筆法,士夫隸體,有殊庸工”,此作摒棄匠氣,以金石筆法入畫,使梅竹超越物象之形,成為高潔人格的象征。而題跋中“還期三友并”的期許,更將松、竹、梅“歲寒三友”的傳統(tǒng)母題納入時空對話,以“訪長松”的未竟之筆。
題畫詩在黃賓虹相關(guān)詩集中均有著錄,《黃賓虹文集》將其題為“寫梅竹分贈友人”,合理推測此幅贈其一友人瞿蛻園。另幅為東中文彥舒國華所藏,尚未現(xiàn)世,在舒國華主編的《浙贛路訊》一刊中尚有留影,兩幅作品皆以梅竹為題材,雖構(gòu)圖各具匠心而不落窠臼,生動傳神地展現(xiàn)出梅竹之韻致。
此畫創(chuàng)作于1949年,彼時他蟄居杭州,將早年游歷山水的渾厚氣象凝練為花鳥畫的簡逸之境,正如潘天壽所評“風致妍雅,有水流花放之妙”。黃賓虹多作梅竹題材,畫面中梅竹的“清健”與“風雅”,既是對“鉤花點葉”與“沒骨法”的融合,亦是對動蕩時局的無聲回應(yīng)——以筆墨構(gòu)筑一方超脫塵俗的精神凈土,在“繁英秀萼”間寄托對文化命脈的堅守。這種“含剛健于婀娜”的美學追求,正是黃賓虹花鳥畫超越時代、直指人心的核心價值。 87×32cm?約2.5平尺